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10月30日发表题为《半极世界:巴以战争团结西方,但没有创造第二极》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以巴冲突是世界重建的又一阶段。世界的重建始于世纪之交。当时的情况表明,二十世纪全球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决定了这一进程的实质,而不改变方向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在打磨“平坦的世界”的过程中,不平整之处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大量矛盾导致局势愈发紧张,并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时爆发。也许,人类在疫情期间经历的社会心理冲击是催化剂。
从南高加索、东欧,到如今的中东,战争开启了武力公然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变化的阶段。冷战后未解决的问题接连爆发,具有象征意义且合乎规律。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世界消失而建立的相互关系体系最终没能排除早就埋下的“雷”。遗憾的是,这种蛰伏中的引爆装置散落在世界各地,将事态局限在已发生的范围内的希望十分渺茫。
两条分界线更明晰
世界军事政治危机是结构复杂但完整的现象,尽管其中每个部分都各有成因。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正在崩塌的世界秩序的领导者应当作出系统性的回应。这个回应的性质逐渐明朗,令我们能够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与乌克兰冲突相比,以巴冲突更加明显地展现出两条分界线——在整个世界和西方内部。
在国际舞台上,以色列的大规模报复及其带来的后果迅速令哈马斯入侵以色列时犯下的暴行黯然失色。与此同时,穆斯林社会乃至发展中世界的种种抱怨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发达世界早就不关心巴勒斯坦人的命运,在解决建国问题上毫无作为。对西方残留的崇拜也在加速消失——人们早就不相信它的道德准则,如今它的政治能力也受到质疑。
欧美当权者明确站在以色列一边,而公众舆论,委婉地说,是多元化的。立场见解复杂纷乱。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同情和对以色列做法的严厉谴责,是西方主流左翼自由派的观点。西方做出有利于传统军事和政治盟友(以色列)的选择。这个选择是荒谬的,因为在以色列掌权的是该国历史上最右翼、到了极端主义程度的政府。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不利于以色列的变化——穆斯林,特别是阿拉伯人越来越多。因此,如果说以前法国、德国或加拿大政府可以采取明确的亲以色列立场而不必担心政治后果,现在就越来越难以忽视巴勒斯坦支持者的意见。据爆料,领导层顽固的亲以立场已经令美国国务院和欧盟委员会的许多人感到不解。这说明内部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尤其是在欧洲。
国际秩序愈发扭曲
2023年的战争解决不了无休止的巴勒斯坦问题。但这场战争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里程碑。国际秩序正在呈现一种奇怪的形态。用一贯但愈发不恰当的多极化来比喻,这可谓半极世界。
一方面,文化和历史上亲密的西方国家正在为避免修改冷战结果作斗争。在这方面,它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团结并对抗不利趋势。特点在于,不仅要对外团结,还要对内团结。西方国家内部的社会政治矛盾正在增多。需要一个具有凝聚作用的外部威胁是可以理解的。但希望这个威胁不要过度。出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即团结在别人的战争周围,同时保证它永远不会变成“自己的”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直接参与)。
这同样可以理解,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民众都不想打仗。因此,美国人更公开、欧洲人更隐晦地经常说,援助交战盟友(乌克兰和以色列)是有利可图的投资。西方内部确实不团结,很多人甚至对这种“买卖”手段不满意(为何我们要花如此多钱?)。需要让支持者的情绪持续高涨。媒体甚至不请自来,它们现在正是这样做的。如果发生了什么,就炒作起来。
另一方面,各国不仅明显没有团结成任何共同的一极,而且各自为政。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局势中,等级制度和单纯的恃强凌弱行不通。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仍然是唯一拥有行之有效的从属制度的国家集团。领导这一等级制度的是美国,目前它巩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但是是在自己的“一极”之内。
世界“其他国家”不倾向于团结,也不想反对西方。当西方提供有利合作时,其他国家乐意接受,包括在地区层面达到平衡。但它们不需要从属关系和统一路线。(编译/黎然)